长大之后,“在故宫修文物”的艺术家刘思麟读懂了海明威。透过《老人与海》,她感受到:“和平凡做抗争,是每个人的命运。”
而在宁夏贺兰山东麓,这部冲破平凡的精彩故事名叫“老人与酒”。
故事的主角是75岁的容健。荒原和盐碱地,风沙和霜冻,居高不下的葡萄种植成本,以及中国酒和宁夏产区昔日的默默无闻,都曾是他抗争的对象。
8年前的2011年,容健站上领奖台,捧得一个划时代的奖项。世界由此开始认识宁夏产区。
那是中国葡萄酒第一次在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奖赛中斩获“国际大奖”,大赛评委会主席Steven Spurrier感慨于葡萄酒世界的无限可能,直言:“这个结果令1976年的品鉴黯然失色。”
而今,在贺兰山东麓这片产区,贺兰晴雪式的精品酒庄逐步走向成熟,开枝散叶。
退休后的灿烂生活
对很多人来说,退休往往意味着前所未有的闲暇。帮子女带娃儿,到广场跳舞,去菜场买鱼虾和蔬菜,背着“长枪短炮”去拍春日里的玉兰花……忽然间闲下来,甚至会让很多人陷入短暂迷茫,仿佛一夜之间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容健从没体验过这般闲暇,自然也没有此类烦恼。对他来说,退休开启的是另一段忙碌生活,丰富而又灿烂。
故事要从18年前讲起。
2001年,宁夏成立葡萄产业协会,时任宁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的容健请缨担任会长,在宁夏自治区科技厅担任农业现代化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的王奉玉担任秘书长。协会里还有一位年轻的专职副秘书长,名叫张静。
命运的伏笔就此埋下。没有人猜到,在不久后的2005年,三人将一拍即合,作出一个疯狂的决定——在贺兰山东麓的贫瘠荒野上,建立宁夏第一家精品酒庄。
2005年春,伴随着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和重型卡车的轰鸣声,贺兰晴雪酒庄破土动工。
“当时风沙大得很。中午我们在工地上煮一锅面条,一阵风吹过来,来不及盖锅盖锅里就成一盆沙灰面了。没办法,只好临时去买了几十个馒头和工人一起吃”,王奉玉仍记得当年的艰难情景。
酒庄所在的泉七沟以前是取土厂和茫茫荒原,开发难度很大。其中,地下水位高是一个要命的困扰。在宁夏,地下水位高意味着地面盐碱程度的加深。盐碱随着地表水分蒸发,留在了土壤的表层,便形成了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现在走进贺兰晴雪酒庄,你仍可以在挂在墙上的照片里找到当年开荒的情景:到处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土地高低不平,有的地方落差达到3米。
随着平整土地的工作在风沙中完成,在经历了基础的灌水排盐后,酒庄开始着手种植葡萄。但进展并不顺利,他们对这块土地的盐碱程度还是估计不足,第一年种下去的葡萄苗几乎全军覆没。
那时,他们从宁夏大学请来专家,测试结果显示,PH值达到9.4。专家的意见是,这块土地不适合种植任何植物。幸运的是,宁夏大学刚巧开展盐碱地改良项目研究,专家把酒庄作为一个试验点。酒庄从发电厂运来了500吨脱硫炉渣,铺在葡萄园,然后放水漫灌,让脱硫渣与土壤充分融合进行中和反应。
这个方法很有效,第二年葡萄种植的成活率就达70%。
3年后,腹中的宝宝将陪伴酿酒师张静度过繁忙的酿酒季。她用80%的赤霞珠、15%的梅洛以及5%的蛇龙珠混酿出2009年份的加贝兰。当自己酿出的酒在橡木桶里静静陈年时,她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两年后的2011,这支加贝兰将闪耀Decanter大赛,成为第一支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葡萄酒,宁夏产区也将由此进入国际视线。
“老人与酒”
2011年8月,站在Decanter国际葡萄酒大奖赛领奖台上的容健,一改往日的严肃、克制,眼角眉梢全都溢满笑容。